一方水土养一方茶,武夷岩茶品质的差异与其茶树生长的生态条件高低优劣有着重要关系,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地、高山、外山茶之分,其中以正岩品质最著,香高味醇。

武夷山其独特的温、光、水、气、土,造就了最为适宜正岩茶生长的环境。山峰岩壑之间,到处幽涧流泉;茶区有适宜的土壤,为烂石或砾壤;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雨量充沛,年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是我国雨量最丰富的茶区之一;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在18℃左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整的生物链构成了正岩产区优越的生态环境。
在此风土的滋养下,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岩茶品牌,其中根植于正岩土壤的「曦瓜大红袍」,正在以用最真诚质朴的方式对待每一片茶叶,还原武夷岩茶最本真的滋味。
生态种植,保证山场优势
谈起曦瓜的山场优势,那就要从它的前身说起。
1962年,龙泉、集泉、奇苑等多家老字号茶庄及旗下正岩茶山,合并改制为崇安县综合农场下属国营茶厂;1991年更名为福建省武夷山市岩茶厂,综合农场改制后大部分的山场都归武夷山市岩茶厂所有,也就是如今的香江茶业,即曦瓜所属公司。
目前,曦瓜拥有的3000多亩茶山茶园,大部分都位于以「三坑两涧」为中心的武夷山正岩茶核心产区,具有代表性的茶园有曼陀峰、大坑口、钟鼓岩、楼梯岩、牛栏坑、慧苑坑、水帘洞、玉华洞、内鬼洞等,都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区。

其中,曦瓜独有的内鬼洞山场,是目前保存最原始、最完整的茶树品种基因库,也是武夷山茶树品种数量和种类最齐全的名岩名丛保护区。同时这里也是武夷五大名丛之一「铁罗汉」的源生地。

不同山场呈现出滋味的不同,光照影响着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积淀以及芳香物质种类、数量的积累和形成。周围溪谷纵横,生态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武夷山独特又不同的山场气息。这是产区基因所决定的,也就是为什么谈及岩茶的时候必须谈论山场的根本原因。
好山场要想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好管理。自曦瓜创立以来,就明确高标准生态茶园的功能定位,以确保茶园的标准和质量。
在山脚和坡底引水蓄水保灌溉,保留植被,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有机茶园。茶园内套种油菜、茶豆、紫云英等农作物,构建复层异龄混交林,来调节和提升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形成自然调控能力强、稳定的茶园生态系统。
「景区大生态—茶山小生态—茶园微生态」这样的复合生态种植模式,对曦瓜研制出「曦瓜一号」「名岩系列」「名枞系列」「内鬼洞铁罗汉」等一系列口碑载道的产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致敬传统工艺,创新岩茶路径
山场好,是形成一杯汤感至醇好茶的先天优势,但如果只凭借天赐的品种与山场之盛,也只成功了一大半。因为传统岩茶的制作秘密,不止在于好原料、好时辰、好天气,更在于「以规矩·制好茶」的匠心以及严谨的制茶态度。
从初制到精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根据茶青、天气、环境的情况灵活判断,精准控制,道道工序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将影响成品茶的口感和风味,因此,古法传承至今,依然是老祖宗留下的八字真言「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这是曦瓜对于传统的致敬。

曦瓜大红袍首席制茶师·徐秋生
曦瓜不仅是传统工艺的守望者,更是创新技术的开拓者。2014年,曦瓜率先在行业内引进了茶叶全自动加工生产流水线,安装高度精制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技术,全程电脑监测,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产品生产损耗。2015年,开发出「乌龙茶做青集中监测、控制和调节系统」,从茶叶综合做青机到小包装自动化生产流水线。

除此之外,曦瓜还联合各大高等学府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致力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游学培训、创业成果孵化基地建设等,广泛吸收行业内的经验,不断优化自身的技术评估体系,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精细、可持续性。
作为武夷岩茶的头部品牌,曦瓜大红袍一直深耕品类市场,积极推动行业技术的融合创新,严格把控传统制茶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将地域香揉进片片茶叶里。未来,曦瓜大红袍将深入挖掘武夷茶文化系统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价值,推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行业注入更新更强的品牌力量!